logo,孩教圈
新闻中心,孩教圈

新闻中心

公司动态 返回上一页

        2015年7月22日,中国孩子教育联盟广州分盟在广州沙面成功举办了第五次创始人活动“广州少儿美术、陶艺、美术艺考行业创始人午餐会”。除主办单位“孩教圈”,协办单位“树华美术、泓儿教育”外,还有“姜张美术、方昱培训、典点美术、寒阳美术、卓雅美术、尚飞教育、德美美术、启绘美术、骆路画室、粤声教育、正美术、020画室、三益联和、正心美术、占晟画室、程里陶艺、五维教育、广州童画、普慧教育”等单位参加,此外力迅地产、南方都市报等跨界人士也共同探讨互联网+与美术行业的发展,这也是广州美术教育界有史以来围绕互联网思维开展的一次盛大聚会。

        生态重构,消费者习惯的改变将重新定义美术培训行业的传播模式

        “在座有多少位已开通了机构的微信公众号,又有多少位的粉丝量超过10万?”孩教圈创始人叶生在第五次交流会的开始作出上述提问,而在座的嘉宾竟然无一例外地都表示早已开通了自己机构的微信公众号,粉丝数主要是几千到数万不等,但是没有一家能达到十万。这样的结果放在两年前似乎完全不能理解,而如今却已变得理所当然。为什么这样说?随着移动互联技术的普及,少儿美术行业乃至整个教育行业的生态结构都已经进入到一个新的变革阶段,尽管户外广告、派传单、自上而下地做高层公关等传统的推广方式依然奏效,但是现在用户获得信息的渠道和方式上已经越来越多样化,微信、微博、QQ、各种教育类APP等新媒体更是铺天盖地的围绕在消费者身边。朋友之间介绍、社区口碑相传等社交的力量势必远远超出传统的推广水平,但随着用户人数增加的难度来越大,用户的转化率和边际效益明显递减的势头必然难以逆转,所以培训机构靠自己的力量在互联网+上难度重重。

        那么,面对行业生态的重构以及消费者习惯的改变,各大机构又应如何突围?树华美术创始人杜树华分享了自己的看法,他认为美术行业实质上是天生带着互联网基因,因为它的载体就是漂亮的图片,它们在视觉上的传播效果比文字更有冲击力,而且在体积上又比视频音乐要少得多,十分适合作为当下互联网传播的内容。而且,既然具备了上述的属性,剩下的难题就在于如何利用美术行业的创造力,制造富有生命力的内容以及借助移动互联网手段,实现充分的扩散。

        对此,孩教圈创始人叶生也做出相应的补充:“少儿绘画确实十分匹配互联网的发展特点,在孩教圈粉丝用户突破10万的时候,我们开办了一个“封面宝贝秀”活动,旨在鼓励爸妈分享自己孩子的照片、绘画作品。活动开始之后,系统后台每天都收到上百份的来稿,而且这种热度持续了将近半年。然后,我们从中发现父母对于自己孩子都有一种在互联网上“去晒”的意愿,就像是一种刚需,通过父母的这种“互联网情节”去展现孩子的创意,其实就十分有张力。就像公众号的文章一样,实际从首发页面进行点击的量往往并不多,但最后却能成为10万+甚至是上百万的阅读量,这往往靠的是转发,好的内容自然就能带来认可和吸引力,行就行,不行就不行,数据十分清晰,这也是互联网的魅力所在。”

        告别单兵作战,抱团取暖迎接“互联网+”

        目前,围绕K12的教育机构已经非常火热,众多资本大鳄以及其他行业的巨头更是把它看作是香饽饽,个个都想进来分一杯羹,而且随着O2O平台的落地,上千家的培训机构实现连锁化、规模化、规范化运营并不是什么稀奇的事情。尽管但对于少儿美术行业而言,规模小,分布散依然是整个行业发展的现状,但在可预见的未来,少儿音乐、少儿美术等垂直细分领域也必然会进入一个类似的发展阶段,那时候的少儿美术机构面对来势汹汹的外来者又该何去何从?

        泓儿文教的创始人刘瑾媛对此说道:“外界的进入其实有助于教育行业的二次腾飞,在我们新版的O2O教育城中,我们首先就在股东团队中融入来自不同领域的资源,比如地产界、教育界、互联网界等。因为在长达8年的线下教学经验的认识下,深知一个人的能力其实是有限的,只有充分的借助外界的力量,以教育本身为核心,才能更好地辐射出一层又一层的涟漪,比如借助互联网的资源,加快教育资源与互联网的融合,实现教育O2O;借助教育界的资源,集聚更多的优质教育机构、师资力量,确保内容的原生性和多样化;借助相关厂商,带来更多相应的配套产品,满足消费者的个性化需求等,最后我们搭台,大家唱戏,才有可能创造出一个成功的升级版教育商城。”

        同时,孩教圈创始人叶生也分享了创建中国孩子教育联盟的初衷,他认为在移动互联时代下,事物的发展速度已经超乎人们的想象,没准一觉睡醒,整个行业就变了。唯有危机意识、唯有共同抱团、唯有合作共赢,才有可能在这场没有硝烟的战争中存活下来。孩子教育联盟就是希望能够联合广大的教育机构、培训机构,前期通过线上讨论分享、线下沙龙聚会等形式,为大家提供一个了解行业发展动态的平台,未来还可以通过共同举办教育活动、资源共享等形式,共同学习如何把互联网思维运用到自己的企业中,以此实现更好的创新和发展。

        艺术家情怀,回归产品本身,做“接地气”的教育课程

        回归到少儿美术行业的本质,核心依然在于教育课程。很多时候机构千方百计地吸引家长过来,但孩子来了一两次后就不再来,问题出在哪里?其实,对于孩子教育而言,用户和客户的分离的,客户是家长,用户是孩子,客户埋单,但用户不埋单,这就会出现背离,家长交了钱,但是孩子不开心,那为什么不开心呢?究其原因就是互动、体验、参与感,这就是移动互联网。

        那么,到底如何才能做出一款“接地气”的教育课程,让孩子家长都满意?在座的嘉宾分享了各自的观点:

        一是保持艺术家的情怀。做少儿美术的往往都举有独立思考、敢于创新、执着等特征,在当前的行业风气中,很多机构的侧重点并不在于如何提升教学质量,而是片面地追求营销和推广,导致老师的教学方法并没有实现太多的创新,这就需要大家保持独立思考的判断,而且能够始终以教学质量的提升为依归,不断创新出真正适合孩子学习成长的模式。

        二是做有温度的教育。有温度就是要能够跟粉丝互动,及时地响应他们的需求,人性化而非官方的交流语术,这就会使粉丝觉得在这里是跟你做朋友,淡化了机构与个人的身份角色,自然就更容易的产生互动和黏度。否则,就算你空有广大的粉丝群,但没有互动交流,转化率低,活跃度低,实际上是没有意义的。

        三是做精品和多做“小事”。要走小而美路线的企业,在想好一个细分领域后,就要专人专事,舍得而且乐于投入大量的精力,这才能把事情做好。而且,很多时候认为对于当前没有太大意义的事情,其实往往到最后就会产生意想不到的效果,道理其实就多积累和持续改进。
 
        最后与会各创始人还相互交流名片,展开各领域的合作交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