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ogo,孩教圈
新闻中心,孩教圈

新闻中心

公司动态 返回上一页

一、前言

2014年2月27日,慧路孩子教育幼儿园Q群迎来了春节假期后的第2场题为 “一起关注孩子的情商”的专家讲座。

本次讲座特邀的专家杨丽芬老师,是国家二级心理咨询师,毕业于山东师范大学政法系,其毕业后一直担任一所省重点高中的政治教师兼心理教师。在多年的心理辅导工作中,辅导过八百多名学生和家长,积累了大量经验。随着其个人经历以及陪伴儿子的成长,在经营婚姻和教育孩子过程中也有自己独到的见解,研究方向慢慢转向幼儿园和小学等低年级心理教育方面杨老师称这是具备发展性的工作,而不是矫正性的工作。著有《当个好妻子做个好妈妈》一书,该书发行三个月以来在当当网两性关系新书排行榜中连续几周名列前十名。

在讲座开始前,杨老师与大家分享了关于Q群讲座的优点:鉴于很多爸爸妈妈关于孩子教育方面的经验是通过阅读获得。相比较随心所欲地看完一篇孩子教育相关文章,大家在群在特定时间专注地阅读文字并积极思考,此时的收获将更大。同时,讲座过程杨老师和大家交流中也会根据互动,讲座的内容也会有适当的调整。

据介绍,所有的讲座内容都是杨老师原创的,甚至在其出版的《当个好妻子做个好妈妈》书中都没有,这也是其在群里和大家分享的意义。针对一个主题,杨老师会不断去修正、思考,争取把最实用、可操作性较强的内容和大家分享。当然通过讲座和上百位家长进行沟通分享,杨老师也称因为能充分实现她的价值,感到十分有成就感和荣誉!

二、讲座内容

(注:以下为“一起关注孩子的情商”讲座的主体内容整理,以杨丽芬老师作为第一人称记述)

大家好,我是杨老师,本场讲座所有内容都是原创的,希望我的一点点孩子教育方面的感悟能帮助大家。我认为分享不是灌输,希望藉此让大家在陪伴孩子成长的路上多了一份选择。

在讲座前面部分,先分享一个我和孩子的亲身经历:

某天,我收到一个教小学二年级的老师的我留言,求助说她所教的班级总有几个学生上课比较闹。于是,我在回复那位老师的问题前,先征询了一下儿子的意见和建议,问儿子他班级是否有类似的情况以及他认为可以如何处理。儿子思考片刻后开始滔滔不绝地发表看法。我在旁边急忙拿着纸笔进行记录。(体现我对他的尊重和虚心好学)。儿子建议道:

第一,班级以小集体形式进行分组,小组整体表现好的进行加分奖励,达到一定的积分如一百分可兑换奖品。表现不好则相应扣分。

第二,老师可以少留作业(道出了孩子的心声,呵呵!)这样玩够了上课才认真听课,上课就愿意学习,因为老师留出很多时间玩耍。

第三,同学们组织微型课堂,大家在一起讨论最近发生的事。还可设立小书架。(我补充小组内同学互相找优点,他表示认同。

第四,建议孩子学着劳动(此时他正在洗袜子可能有感而发,我则在旁边拿着本子认真记录)。

孩子的建议尽管大部分都是班级活动的投射以及当时的有感而发,也未必能对那个提问的老师有所帮助,但从中我却提供儿子一个成长的机会。例如首先他会觉得帮助别人是件很快乐的事;二是充分调动他动脑,学会积极解决问题的思维;三是锻炼语言表达能力(儿子发表观点的时候总是能头头是道,比平时说话利索和有条理);四是增强儿子的自信心,满足其成就感;五是我们也可以了解他的想法和思维。

这件事情还有下文,征询完孩子的意见后,除了对他的想法表示赞赏“微型课堂这个主意太好了,妈妈也没想到,谢谢你提供这些建议”。我还跑到老公身边表示我的惊喜,声音很大,儿子洗袜子时听得很清楚。这样,直接和间接的鼓励结合,孩子获得充分的肯定,成就感十足。至于亲子关系变得更和谐就不在话下。通过这件事情,更让我明白要做生活的有心人的道理,生活中处处是孩子教育的契机,十分钟的聊天可谓一箭多雕!其实,孩子的当时的观点是什么不是最重要的,关键是作为家长的我的做法,比如拿本子虚心记录、鼓励他、特意和他爸爸一起大声鼓励他等。我认为这是个关乎情商的问题,诚然我不认为我的情商高,但在陪伴孩子成长的路上,我用心修炼,也希望孩子能做个生活的有心人。(以上的小故事是我昨天写的一点感悟和分享,希望和大家一起交流而已。)

在日常生活中,需要调用情商的情况十分普遍。现在,进入我们今天的讲座主体部分。首先请允许我们先进行一下理论灌输,一会儿再进行感悟分享:

从百度上可以看到:情商由美国心理学家彼德•萨洛维于1991年创立,属于发展心理学范畴。情商大多取决于后天培养,不同种族,不同性别和不同血型的人的情商,并无明显的差异。美国心理学家认为,情商包括以下几个方面的内容:一是认识自身的情绪。因为只有认识自己,才能成为自己生活的主宰;二是能妥善管理自己的情绪。即能调控自己;三是自我激励,它能够使人走出生命中的低潮,重新出发;四是认知他人的情绪。这是与他人正常交往,实现顺利沟通的基础;五是人际关系的管理,即领导和管理能力。

心理学家们还认为,情商水平高的人具有如下的特点:社交能力强,外向而愉快,不易陷入恐惧或伤感,对事业较投入,为人正直,富有同情心,情感生活较丰富但不逾矩,无论是独处还是与许多人在一起时都能怡然自得。专家们还认为,一个人是否具有较高的情商,和童年时期的教育培养有着密切的关系。因此,培养情商应从小开始。

至此,理论分享完毕,给大家提炼两个方面内容:一、情商涉及到自我情绪调节和调节别人情绪问题,也就是人际交往问题,所以这里也会涉及人际交往问题;二、情商是需要从小培养的,不是一个人先天就会的,即使看似有的家庭没有去刻意引导,但家人的为人处世模式已经潜移默化的影响孩子,所以龙生龙凤生凤等在这里也是适用的。

(一)关注孩子情商的培养,家长们需要注意

1、要想让孩子提高情商,家长自己先要提高情商,或者现在和孩子一起努力培养情商。

如果你遇事就控制不住乱发脾气,从不发现别人的优点、不愿意和人沟通等,那你的孩子也一定如此,他会潜移默化地学会这就是与人打交道的方式;我在接受学生咨询时,时有出现执拗、沉闷等类型的学生,而经了解这些学生背后几乎都有类似的家长。在家中父母和孩子相处好,孩子才会泛化到外界和他人打交道。所以,家庭是培养孩子情商的最初试验场。在孩子小的时候,父母的引导占主动权,因此,孩子性格及情商方面的培养,父母不要把期望寄托给别人。

2、性格并无好坏之分。

内向就是内倾型性格,善于关注内心世界,喜欢独处和思考等,但做事有时效率会较低;外向就是外倾型性格,倾向于关注外部世界,愿意和人打交道,开朗、热情,坦率,说话办事利落、果断勇敢,但是做事容易浮躁、脾气急躁等。由此可见,性格是辩证的,一分为二。同时性格可以随着后天的环境变化而改变的,例如有些内向的人受环境影响也会渐渐变得外向起来。但气质是天生的,后面会再详细讨论。

3、情商是建立在做人基础上的,即“德”的基础上,否则情商就成了无水之源、无本之木。

史蒂芬•柯维在《高效能人士的七个习惯》中有一段话十分有道理:在暂时性的人际关交往中,你或许能摸清并操控“人造”法则,按“规矩”办事,暂时蒙混过关。你也可以凭借个人魅力八面玲珑,假扮他人知音,利用技巧赚取好感。但在长久的人际关系中,单凭这些次要优势是难有作为的。倘若没有根深蒂固的诚信和基本的品德力量,那么生活的挑战迟早会让你真正的动机暴露无遗,一时的成功就会被人际关系的破裂所替代。

(二)家长如何管理好自己的情绪呢?

1、为什么家长看到孩子不如意的表现(例如孩子磨蹭、写作业不认真、不按约定时间上网等)就控制不住发火呢?

一是由于气质类型所致,就是我们说的天生如此。如果是胆汁质的人,性格外向但是脾气容易暴躁。二是后天影响,例如脾气不好的人在成长过程中,他小时候的家庭中也有类似的人,就导致他的脾气也不好(家长看到此可以反思一下自己的成长过程)。所以,家长身上的特质也会遗传的,如果控制不好的话也会传给下一代。

但是,我们会发现很多脾气不好的人发火也是有选择的,例如在领导面前不会轻易发火,相反在家人面前却一点火就着。因为在自己家人面前,我们不必要戴着面具去伪装自己,觉得彻底放松便无所顾忌。因此一遇到不舒心的事,会认为与其损耗了一部分精力去克制不良情绪,使人不舒服,倒不如把肚子里的火痛痛快快地发泄出来,这样更容易、更轻松、更舒服。但是,发泄完脾气之后,几乎家长都会内疚、自责。

2、家长具体管理好自己情绪的方法

用ABC理论调节。美国人本主义心理学家艾利斯创建的ABC理论认为,A(Antecedent)是指引起情绪变化的事情;B(Belief)是指对这一事情的评价和看法;C(Consequence)是指不同的看法下导致的结果。

该理论的独特作用是强调看法、评价即“B”的重要性,认为一个人对事物的看法和评价是导致情绪和结果的直接原因,而发生的事情A仅仅是导致结果的间接原因。例如在遇到认识的人见面但没打招呼的情况,甲的想法是:他可能正想事情,没有注意到我,就算是看见我而没理睬我,也可能有什么特殊的原因;乙的想法是:他可能是故意这样做的,就是看不起我,他凭什么这么对待我?结果是,甲选择该干什么还继续干什么,而乙的行为是怒气冲冲,以至无法平静下来做自己该做的事情。 

但是一般人陷入误区,都会出现不理性的认知,具体类型包括以下两种:一是绝对化认识,不能辩证地看待问题,例如孩子出现某方面问题就认为的孩子品质性格有问题;二是以偏概全,例如在工作上遇到一点失误就认为自己完了,等等。其实,我们遇事辩证地思考问题,将问题一分为二的思维方式是十分重要的。

下面,与大家分享一个如何应对不愉快的情况的具体做法:

  (1)写一写此刻的心情和感悟

具体可以从以下几方面记录:当前令你不开心的事情是什么?你的看法是理性的吗?(对照上面的标准)那你应该如何做呢?例如,你觉得孩子或对方一无是处时,你反观自己是哪方面的非理性认知,然后冷静客观地列出孩子的优点。这些感悟写完后哪怕撕掉或删掉,但是记录下来这样做之后,萦绕心中的烦恼落在纸上了,感觉会不同的。(建议大家可以试试看,我个人一直使用这个方法,感觉效果也十分不错,给自己足够的时间静下心来思考问题所在,提出解决方法。我在给学生进行咨询时一般都会给他们留个作业,就是写下感悟,效果也比较理想,帮助理清思路。)

(2)换位思考

例如当遇到孩子做事有做得不如意时,在你将要发火的一刹那前,马上换位成你是孩子,那你是希望父母是心平气和地解决还是发火呢?此时你能够倾听内心的想法,就会控制住自己的情绪了。

我举一个例子:有一次,我儿子自己沏了碗速溶海带汤,当他往碗里填水时水壶压在碗边上,结果碗一倾斜东西都洒了。水从桌子上并流到椅子上、地上,他马上着急地说:“妈妈,怎么办啊?”我反而十分平静地说:“没关系,别着急,想想办法。”他马上用纸巾和抹布把水都擦干净,然后把海带拣回碗中,更为主要的是以后倒水,他都记得用手扶着碗边以防止再倾斜。一碗洒了的海带汤事件,不仅可以加强孩子遇事不慌,镇定自若地解决问题的品质,更重要的是孩子通过思考自己悟出了不犯类似错误的习惯。过后,我回想起这个事情,也十分感谢自己能坐在旁边平静地安慰、鼓励他的表现,只有这样做我内心才有偷着乐的份。(运用ABC理论,换个角度看问题)

想起自己的小时候,遇到此类事件心中也会很害怕,因为母亲会训斥“你怎么这么不小心啊”,长期如此,导致做事十分在意父母的眼光和看法,容易瞻前顾后、患得患失。更为严重的是在长期熏陶中我也学会了挑剔和指责别人的不足。幸亏后来通过学习心理学方面的知识,使我从中发现自身存在的不足并加不断加以改正,避免在儿子身上重蹈覆辙。所以,建议家长们遇到问题,一定要反思自己的成长经历,不要因为孩子一时的过失就给他带来自卑与慌乱,成为过失的俘虏。而换一个角度看问题,这样才能发自内心真正地成长。其实,我们都知道我们不是拿着孩子做文章,而是在陪伴孩子成长的过程中自己也在不断地成长。为人父母后,我们仍然或者更加需要不断地成长,学会如何才能更加从容。因为一旦具备从容的心态,就能感觉到人生更多的如意,收获更多对生活的感恩和喜悦。

(三 )如何管理好孩子的情绪呢?

家长做好榜样起示范作用,前面已经分享了家长需要如何自己先学会调节自己的情绪。这对于学前儿童更为重要。当孩子情绪失调后,介绍用“四步法”调节。

1、知道孩子的情绪

通过语言、表情、行为等识别孩子的情绪。例如孩子大声喊叫或摔东西等是表示愤怒了。

2、知道自己的情绪

学会区分、识别孩子表现。例如孩子朝父母喊叫他是因为发生某件事如此,是对事不对人。不要觉得有损于自己权威。

3、理解孩子的情绪

用同理心的方法去理解孩子,理解不等于支持和鼓励,它是中性词,但却让孩子觉得你是和他站在一起的,根据人际交往对等律,他会理解父母的。 

4、调整自己的情绪

心平气和地用“三明治”法解决问题。“三明治”比喻,先找优点,再找不足,再提优点,进行爱的回归。

下面,我用一个亲身经历的事情作例子(这个例子是综合了前面介绍的调节自我情绪等方法,我认为方法本身不存在排序)

有一次,我在厨房做饭,因为开着油烟机噪音较大。所以当儿子向我问问题时我很难听到。他问了几次都没有回应,结果他就很不耐烦地朝我大喊大叫,还气呼呼地质问我为什么不回答。面对这样情况,一般的家长也许心中会想:我辛辛苦苦做饭,你还这样对待我。于是也大发脾气争吵:“你没看见我在做饭吗?大喊大叫是没礼貌的……”结果家长和孩子之间出现了不和谐,孩子会感到厌烦和抵触,产生不愉快情绪。同时,孩子也从家长那里学会了解决问题的方式就是大吵大闹。因为在他的记忆里,乱发脾气的场景已经存储在他的记忆中,父母也没有给他做出合理解决问题的榜样。

多年的家庭教育经验以及不断反思等使我具备了足够的耐心和理性,我能比较平和地面对儿子乱发脾气。我通常采取“五步法”解决问题:

第一步,要想解决儿子的情绪问题,我先调节好自己的情绪。如果我带有负面情绪的话,我自己都不能理性地面对这件事,那肯定不能很好地解决问题。所以,我给自己积极的心理暗示(也是运用ABC理论):“儿子又给我提供了教育的契机,我要趁此引导他如何调节控制情绪,我还要感谢他这样做,早出现问题早解决。”一念之间的转化十分重要,直接决定气急败坏地走入死胡同还是心平气和地走阳关大道。

第二步,将心比心,运用同理心,把他心中的不良情绪疏导出去。例如:“妈妈能理解你,叫了好几次妈妈都没答应你,你感觉很烦躁,是吗?”这样的话具有神奇的效果,本来儿子还像胀得鼓鼓的气球,结果一下子就泄气了,心中的不良情绪立刻疏导出去。他觉得我能理解他的感受,把他内心真实的感受描述出来,就像遇到知己一样。所以他的态度由先前的对立马上就缓和下来。或者低头不说话,或者眼泪在眼眶中打转,我知道这都是找到知己、被理解的感觉。

第三步,阐明原因,寻求理解。我向儿子说明没有及时回应的具体原因,“妈妈在做饭,由于油烟机声音较大,所以我没有听见,妈妈还希望你能谅解。”在我眼中,他不是随意任我支配的小孩,我像朋友、同事一样尊重他。根据人际交往的对等律,我尊重他他也会对我表示尊重。反之,我去呵斥他,他肯定也会对我不服气的。

第四步,换位思考。发脾气表达自己的不满,在别人看来,这种行为很没有道理。但是发脾气的人并不清楚自己的情绪反应有什么不合理的地方,反而觉得理所应当。因此,要想改变他的情绪不稳定问题,应当帮助他体验到对方的感受,从而认识到自己情绪反应带来的不合理之处。

因此,我要让儿子感受一下当别人对他不礼貌时,他内心是什么滋味。我会突然来个180度大转弯,提高音调,装出生气的样子,模仿他刚才的喊叫声:“你怎么这样对待妈妈呢?你这样有礼貌吗?……”刚才还是被我安抚得心平气的的儿子,面对我的高声呵斥有点不知所措时,我马上又恢复了平常的语调:“妈妈刚才像你对待我一样朝你发脾气、呵斥你,此时你的心情一定也不舒服,是吗?你刚才呵斥妈妈时,妈妈内心也很不舒服……你目前最重要的事是寻求解决问题的答案,而妈妈最重要的事是做饭,我们俩要互相尊重各自所做的事情,妈妈尊重你,也希望你尊重妈妈。”。

换位思考的方式可以培养孩子体谅别人,而这种教育对于两岁的儿童开始则可以进行。换位思考的过程中,既表达出我的内心感受,同时也引导他站在对方的角度看问题,学会理解他人。同时,也引导他学会尊重别人的选择,不要以自我为中心,把自己的观点强加给别人,总希望别人都要按照自己的意愿去做。此时,儿子一般都不说话或者低着头,因为他已经是心服口服了。

第五步,发现优点,提出期望。指出他的问题是什么,同时也要具体地引导他解决问题的办法,使他知道下次该如何解决。而不是泛泛地强调下次不能这样等,空洞的说教往往缺乏可操作性。同时,也为了鼓励他朝着积极的方面努力,因此也要找出他的优点长处,这也是为了增强他的自尊,有了自尊才会有自律。“妈妈知道你一直是个讲礼貌、尊重爸爸妈妈的孩子,以后妈妈做饭时你有问题可以等妈妈做完饭后再问,或者去厨房问我,你觉得怎样好呢?”既引导他具体解决问题的方法,同时也给他提供了选择的机会,这其中也体现了对他的尊重。

儿子发一顿脾气,我运用 “五步法”解决的过程中,给儿子提供了如何运用同理心缓解不良情绪、如何换位思考、尊重理解他人、不要以自我为中心、理性解决问题等教育的机会。当然这其中少不了关爱的语气、尊重的表情和信任的眼神等。

当时儿子十分认可我的做法,但好景不长,没过几天,他又故伎重演。这时候也是考验家长耐心的时刻。因为我对自己的教育理念和方法有充足的自信,这种自信也是源于对人的最本质需求的深刻理解。所以我仍旧运用“五步法”,同时也加上第六步,即如果还是对我不礼貌说话,即使我听到他的要求也不去理会,这是给他的一个惩罚。适当的惩罚也是必要的,但不要使惩罚成为常态化的教育,只有偶尔的惩罚才是最有效的。

在经历孩子一次、两次的随意发脾气事件之后,在第三次类似情况发生的时候,儿子学会了来到厨房心平气和地请教我问题。我知道我潜移默化的教育在他内心深处已经生根发芽,这种改变不是源于我外在惩罚措施的威慑,而是由内而外感悟到人与人之间要相互尊重。我对于他的表现不断肯定和鼓励。以后再遇到其他的问题时,我通过反复运用“五步法”解决问题,儿子在管理自己的情绪的同时一般能够比较平和、理性地解决问题。

我也承认没有能治百病的良方,以上的事件只是参考而已,每个家庭都有相应的实际情况需要考虑。但是我希望我们能摆正心态,认识到孩子成长过程中没有问题才是可怕的,在问题面前我们需要转化思维模式,不能陷进问题模式,而是更多去思考,转化为思维模式。生活的意义就是出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

就像幸福一样,幸福不是无时无刻都是没有烦恼,只不过出现的几率相对少一些,并且遇到问题较快地调节过来而已,陪伴孩子也是如此。美国人曾开玩笑地说:当遇到事情时,理智的孩子让血液进入大脑,能聪明地思考问题;野蛮的孩子让血液进入四肢,大脑空虚,疯狂冲动。是的,当血液充满大脑的,你头脑清醒,举止得当,反之,当血液都流向你的四肢和舌头的时候,你就会做蠢事,冲动暴躁,口不择言。那就让咱们的孩子多一分理智吧!

孩子年龄尚小正是养成一切良好习惯的关键期,我在陪伴自己孩子的过程中深有感悟。尽管平时看了许多孩子教育相关知识。但是真正实践应用还需不断地去领悟、琢磨。待孩子能够培养出一些好习惯之后等,就觉得舒心了,最大的恩惠是孩子受益,看着他成长为一个自信、积极、乐观的孩子,这也是什么事都取代不了的。

有的家长也提到专家的关于“陪着蜗牛散步”和“静待花开”的理论,但我认为孩子成长的路上,家长的角色绝不是面对蜗牛和让花开的无为而陪,在陪的过程中需要有耐心和方法,不能急于求成。因为像蜗牛的速度前行也不是件容易的事,花开也需要适当的养分才能开得旺盛。一棵树从小长歪了长大了即使扳过来,但也是伤痕累累了。所以,趁着小树还没有成型,我们就不断去修剪,让它逐渐长成一棵参天大树。

由于时间关系,关于情商还涉及到调节他人情绪的问题,实际上也涉及到人际交往的部分内容了。等以后有机会再进行此部分内容的分享,这次分享到此结束,感谢大家的耐心陪伴!

三、结束语

本次《一起关注孩子的情商》主题讲座是Q群家长们与专家互动的活动第五期。接下来,孩子教育网也将邀请更多孩子教育方面专业人士在Q群进行孩子教育的活动。另外,我们也十分欢迎各界专业人士自荐,本项目一切活动免费。

一切为了孩子,传播正能量,让我们一起把孩子教育变得更愉悦!

有关孩子教育以及讲座信息,请加入我们的相关QQ群。

以下为各Q群号码:

孩子教育群2  (群号:284731805)、孩子教育购物群(群号:221958061)、备孕怀孕胎教群(群号:342570489)、孩子教育婴儿群2(群号:302941747)、孩子教育幼儿园群2(群号:238333086)、孩子教育小学群3(群号:304878471)、孩子教育初中群(群号:  344904366)、孩子教育高中群(群号:130441899)、孩子教育海外留学群(群号:341570796)、孩子教育老师群(群号:167450917)、孩子教育机构招生群(群号:120528269)